清代名医 · 陈修园
Chen Xiuyuan, a famous doctor in the Qing Dynasty
       陈修园(1753~1823),名念祖,字修园,又字良有,号慎修。清朝医学家,中医名家。祖父陈居廊,博学通医。父陈廷启,号二如,早逝。

       陈修园自幼家贫,刻苦习儒,兼习古代医典,尤推崇仲景之书。乾隆五十一年(1786)补诸生。清乾隆五十二年(1787),就读于福州馨峰书院。苦攻经史之余,还钻研医学,专心研究古代医学经典,颇有心得。此后曾随泉州名医蔡艺庄(宗玉)学医。乾隆五十七年(1792)中举人。后会试不第,寄寓京师。适光禄寺卿伊朝栋患中风症,手足瘫痪汤水不入,群医束手。陈修园投以大剂而愈,声名大噪。后回长乐,任吴航书院山长。嘉庆三年(1798),主讲泉州清源书院。嘉庆六年(1801),再入京会试,不第,参加大挑,成绩甲等,以知县分发直隶保阳(今河北省保定)候补。又次年,除授河北威县知县,赴任后于公务之暇,仍选有效方剂救治水灾后罹患疫病的百姓。在恒山、保阳、高阳救灾,灾后温疟流行,误死于庸医者甚多,念祖乃精选一百零八首,编为《时方歌括》,广布于世。

       嘉庆十七年(1812),署磁州,改任枣强,升同知,擢代理正定知府。公务繁剧,仍撰写医书,为人治病。陈为官廉明,县志记有政声。嘉庆二十四年(1819),陈修园66岁,以年老请休告归,在福州嵩山井上草堂讲学,培养医学生,一时学医弟子极多。其间,还曾治愈琼球国王之风症。道光三年(1823)卒于榕城(今福建福州)。陈修园是中国中医科普、中医科班教育第一人,国家授予的近代唯的中医教育家,堪称中医孔子,尊今从古,把毕生医理、医术结晶公诸于世,并立下遗训:修园之后,无祖传秘方之说。
陈修园 · 医书72卷
72 volumes of medical books
岁月如梭 寒窗苦读
Time flies like a cold window
       20岁那年陈修园考上了秀才,他遇到了一个在医学上指点他的老师”。那一日陈修园正在树下背诵《金匮要略》,来了一位蒙头垢面的赤脚医生。他与陈修园搭讪,就说出了《金匮要略》之中,因为传抄不善而留下的错误之处。赤脚医生道,他居无定所,一边游历一边为乡人治病,每前几个人每人收8文钱,只这一日的伙食费够了,他便不收钱了。赤脚医生的医德和医术都让陈修园惊诧不已,他想要拜赤脚医生为师,那医生仅仅问了他“小柴胡汤加减方”他却迟迟答不上来。赤脚医生批评他,研究医书囱囵吞枣,真到临症绝对毫无用处,永远都没有办法为人看病。赤脚医生没有收陈修园为徒,他的话让陈修园醒酮灌顶,后来他自创了“六面”读《伤寒》法,这种近乎严苛的读《伤寒》法,几乎穷尽了陈修园的青年时光,在医学上的参悟越来越多。
       陈修园考取秀才后,进了当时福建的第一学府鳌峰书院读书在鳌峰书院读书期间,陈修园还遇到了一生中第一位真正医学导师,他就是鳌峰书院的山长(校长)大学问家孟超然。孟超然也是一位中医迷,两人经常在一起谈医论道,陈修园的儒学、医学齐头并进,整个书院时光是相当充实的,但是,或许是痴迷于医学过了头,陈修园的科举之路似乎进程缓慢,乡试考举人(秋闹),偏偏一直到36岁还没考上,闲暇时间陈修园还是一边读医一边读儒,他说:“文章报国,尚挟时命而行,而能为良医者,随在可以活人,诚儒分内事也”1792年,39岁那年,陈修园终于中举。